当前位置:首页 > 发现 > 孝顺父母 > 正文内容

孝顺最简单的方式就会给父母一个好脸色丨东师说

admin4年前 (2022-05-09)孝顺父母1.48 K

我们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?孝顺四位老人有很多方式。最简单的方式是给老人一个好脸色。不要给老人花一点钱就天天哭丧个脸。要非常愉悦的,不要给父母色难。在外面,夫妻之间再有矛盾,也不要把矛盾传递给四位老人,让他们寝食难安。我发现现在年轻人有毛病,夫妻两个人有什么矛盾赶快给双方老人都说一遍,把老人往死了气。是不是?都多大的人了,养你们不容易,你们都成家立业了,还天天把你们的烦心事给老人说。这样是不对的。不要给老人色难,要常让老人看到你们的愉悦之心。这是五小孝中第一个孝,叫“颜孝”。

第二个孝是什么?父母老了,比较孤独了。他们见着你想说很久之前发生的事,你就站那听一听。那有什么呀?是不是?他们除了跟你说还能跟谁说呢?我在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。一个老人跟儿子在公园里坐着,他们家就在公园边上住。老人的眼睛花了,看见一只鸟来了,就问儿子:“儿子,那是一只什么鸟?”他儿子看报纸呢,抬头一看说:“哦,麻雀。”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只鸟,老人又问了:“儿子,那又是一只什么鸟?”他儿子不耐烦地说:“那是麻雀!”过一会儿又来了一只鸟,老人心痒痒,又想问,又看儿子的脸色,但忍不住还是问了:“儿子,你看那又一只鸟,那是什么鸟?”儿子说:“麻雀,麻雀,麻雀!”老人听了以后,心里很难过,转身回家了。他一看他爸走了也没太在意。老人回去拿了一个日记本,上面记录了一件事情。儿子三岁的时候,连续问父亲问了二十一次:“爸爸,那是一只什么鸟?”爸爸说:“儿子,那是麻雀。”他父亲连续回答了二十一次,都是非常柔和。所以第二个是“听孝”啊。有耐心地听老人讲讲,怕什么呀?他看不清了,是因为眼睛花了。你要带他去看医生,或者配老花镜,是不是?我们也不能这样攻击他呀,有点耐心好不好?

02

第三个孝是“顺孝”。父母都一辈子的性格,一辈子的生活习惯了,不要学了几天传统文化,就要求他改这改那。我告诉你,是你有病,不是他有病。学传统文化是为了让家庭更幸福,让老人更幸福,让你更懂得如何做子女,而不是变成老师,拿着教鞭看谁好像都有毛病,那叫职业病。

所以孟老夫子讲了,人有大病,好为人师啊!这很有问题。很多人学完传统文化变神经病了,这很可怕的。传统文化也要生活化。离开了生活,要传统文化干啥?没用啊。我遇到很多学传统文化的,上面对父母强烈要求,下面对孩子强烈要求。他变成另类了,孩子跟父母都攻击他。他还很委屈:“你看,我为你好。你没有福报,没有善根。”好像他有福报,他有善根一样,人家都没善根都没福报。是不是?我们要守好嘴巴,不要说话尖酸刻薄,传统文化让你说话尖酸刻薄了吗?说人家没福报了吗?

作者:秦东魁 整理/制作:洛溪审核:苏新刚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行善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tsyida.net/post/514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相关文章

孝顺父母、以德报怨–转命运最快速迅猛!

    父母,是人间第一福田——最肥沃的积累人天福报的良田! 父母对不对,是他们的事情。在你心里、眼里,如何看他们,是您的事情! 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——舜帝,就是这方面...

让子孙后代福贵双全的密笈!

父母是根,儿孙是枝叶。父母不受孝顺供养,则根断树枯;父母受孝顺供养,则枝繁叶茂,子孙福厚,源远流长。 佛陀告诉大家,修世间法(工作、考试、财富、姻缘、人缘、地位、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禄寿喜康),要从孝顺...

一只麻雀的故事,看了三遍还想看,太感人了!

孝道 千般苦,万般苦,为了儿女苦多年... 宁静的午后,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,并肩坐着一对父子,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,垂暮之年的父亲静静地坐在旁边。 忽然,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...

多个算命先生铁齿铜牙判定他只能活到六十岁,竟因这件事被改了生死簿,还避过一场灾难

原创:鹿苑精舍 作者: 归一 01 夫孝,德之本也;百善孝为先;孝心孝行,感天动地;更是十方诸佛,净业正因之一。大正新修大藏经·本缘部里有一部经《大方便佛报恩经》,卷三----论议品第五中有一段:父...

七种行为会让孩子养成不孝的习气

颜光衷说「天底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呢?纵然有不孝的人,说他孝顺就高兴,说他不孝就发怒,并且感到羞愧。凭此天赋的良知,便知这是大孝的根由,只是由于习心习气不能消除,所以依旧不能孝顺罢了。」 不孝习气的养成,大约...

要谈孝顺,不容易

现在很流行讲孝顺,许多公益节目也在讲,佛教也在讲。但其实,你要做到孝顺不容易。不是说,给父母洗洗脚就是孝顺了。那个太狭隘。 古人讲的,孝顺要懂得三理。第一,医理。第二,地理。第三,命理。医理,就是起码懂得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