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发现 > 因果实录 > 正文内容

大安法师:阿弥陀佛名号是治病的灵丹妙药

admin2年前 (2023-01-14)因果实录729

现在得病人,病来方知身是苦。确实,生了病,诸多的不自在。那这个病有今生的四大失调,更有多生多劫的业障现前。

所以有病,现在除了世间的医治之外,你还能想到念佛号、念大悲咒、吃素,这很好。那么这是消业障最好的方法。还要放生,我们曾经伤害过多少众生。得种种的病,都是我们杀生的果报。

但这里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,我们念佛的目的是什么?就是无量劫以来我们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,得罪了很多众生,现在一念翻转过来:我要往生净土,我要普度众生。

所以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净土,往生净土成佛之后普度众生。不要说“我念佛就是为了病好”。病好不是我们念佛的最终目的,但却是我们的念佛附带的效果。先要了解这个。

在这个世间上,很难找一个完全健康的人。连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,也没有说他是十分健康。

你看十方诸佛派菩萨来问讯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他问话都是问得很有意思,问“少病少恼乎?”只是少病少恼,没有说无病不恼。

所以我们要知道,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——五浊恶世,身心不健康,身心污染,这是正常的。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病人。有病人,我们才要找大医王。

要究竟的得到身心的康乐,唯有(去)极乐世界。建立这么一个前提之后,我们念佛也确实能消很大的业障,身心得到相当程度上的安宁。

念佛都有阿弥陀佛佛光的注照,确实提升我们的免疫系统,乃至于治好病。它是阿伽陀药,治一切病,乃至于那些难治的癌症都能治疗。这方面——念佛治愈癌症的、白血病的例子,都很多。

那么现在你得皮肤病,你专念佛有好转,这已经有初步的效果。没有好利索呢,慢慢来,你还是要继续念佛。就好像多年的病,你不能一时奏效一样。

你多年的病,你得要加大“药”的剂量:佛号的力量要加强,再加上每天你要拜佛。拜佛以忏悔心去拜,忏悔往昔的业障。

当下用大悲心去放生,然后多多念佛,感得弥陀光明注照,我们的身心就会越来越好。那么即便定业难转,我们也要生大惭愧心,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

很多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,也许他的身体不好,这是由于重业轻报、后报转为现报。这是一件好事,你不能看到他生病,好像他就没有修行的功夫,好像佛法就不灵了。

他不是这个样子。那正好佛法灵光了:让他要下地狱的罪转为今生生点病、受折磨的轻报来解决掉。这不是一件好事吗?如何能好?还是老实念佛,坚信六字洪名阿伽陀药最终能够使我们身体安康。

带着这句佛号,无论是好与不好,都以求生净土为终极关怀。常常我们祈祷的就是两个方面:命数未到,祈求佛菩萨,祈求阿弥陀佛,令我身体康乐;命数已到,请求阿弥陀佛接引自己往生净土,就可以了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行善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tsyida.net/post/1741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相关文章

三则关于口业的因果故事

作者:大睿居士 吉祥经云:言谈悦人心,是为最吉祥。口业一向是影响人修行的一大障碍,所以有“守住口业,成佛一半”的说法。其实不仅对修行人,就算对普通百姓而言,口业也对生活的吉凶祸福产生巨大影响,如果想让自己...

发生在我身上的四件事:这样做福报会越来越大,好运会越来越多

本文转载自知因识果。 我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,接触传统文化有好些年了,听了很多知因识果的故事,真是收益良多,感触和学到之余,我也想给大家讲自己最近发生的几个善报故事。 故事一 2022年春节过后,湖南还下...

人生中的小灾可能是一种警示:浪费食物导致的全家灭绝案例

吴中的江铁君,是艮庭先生之子,开始时弃儒为僧,后来还俗。家父在吴地任官时,与他有书信往来。 我曾听江铁君杂说几件事。第一是娄东的王树获明经说,他的某位同乡,全家死于火灾,不论老幼无一幸免,刚来不到半个...

亲历:两男子捕捞放生鱼当场离奇死亡!

特别提示:本文转载自轮回摆渡者,有删节。 01 接到一位朋友打来的电话,告知一位恩师病重,朋友将陪同下山治病,恳请内地朋友们做大放生。 放生之行不可思议,感召得连天气预报都有些失灵,原本报道有强冷寒...

从那以后,灾难就接连不断地降临我家,是果报还是巧合?

特别提示:本文转载自《净土》杂志2017年第3期。 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,几乎困扰我一生,一直没有勇气讲出来。现在,已近花甲之年的我,将亲身所见、所闻讲出来,希望能给世人以教育和警示,愿人人敬佛信佛。...

读者来稿: 他拥有人人羡慕的神通,却因此丧命

本文为大睿居士2019年5月25日投稿 他拥有人人羡慕的神通,却因此丧命 ——作者:大睿居士 这两个真实的故事是我一个东北得朋友告诉我的,他希望用这两个真实案例,让大家明白:神通不及业力,拥有神通绝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